>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首页>神学探讨>与天主的“沉默”对话(一)
神学探讨
与天主的“沉默”对话(一)

发布者:神哲学院1发生时间:2020-10-18 12:41

与天主的“沉默”对话(一)

——在天主的美中相遇

 

王  翰 

 

引言

       本文是在探讨“痛苦”,针对一位走过痛苦的人回顾自己的经历时,让他/她体验最深的是什么?采访了一位堂区的会长,他是一名虔诚和尽职尽责的天主教徒,正在堂区出于转型期时,他患上癌症。面对这一令人惋惜的事件,他讲述到:当他经历这一切时,他怀疑过天主,抱怨过天主的“沉默”,但是最深的体验是他经验到了天主的临在,表示天主给他的一切,他都愿意接受。对于这位会长面对“痛苦”的经验历程和圣经人物约伯的经历,使我产生了想要讨论天主的“沉默”与天主的美所蕴含的能量这两大主题。希望接下来的分享,使众人获得益处。

 

一、看似“沉默”的天主

      在“痛苦”中天主真的在沉默吗?答案有多种,有人会说:“天主抛弃了我们,我感受不到祂的存在。”假如看过“南京大屠杀”和“犹太集中营”的相关影视,可以十分直观地感受到一部分人在向天主说:“你在哪里?为什么弃舍我?”;有人会说:“天主时而在,时而又好像不在了。”我所采访的这位会长正向我阐述了关于他对天主的这一点认识,他表示:在患病之初,他在失望和悲观中感受不到一丝天主的临在,但是因着种种原因,他慢慢感受到天主在一些时候,来帮助他度过难关;还有人会说:“天主不是在真正沉默,而是我们不知道怎样感知他的帮助。”

 

      圣经中的约伯正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诅咒自己的生日“愿我诞生的那日消逝”(约3:3a)和切愿早死安息“我为何一出母胎没有立即死去?为何我一离母腹没有断气?”(约3:11)约伯在圣经中一开始出现是一个信仰坚定者的形象,但是在这里的经文看出约伯产生了抱怨和对于生命的讨论,在与三位朋友的对话后,约伯始终等待和希望天主能够向他讲话。在智慧文学课堂讲义中提到,约伯诅咒自己的生日,所表达的目的是:“更深的对天主的祈求,希望唤起天主的注意力,也因此表达了对天主的信赖。”[1]

       由此,可以看出约伯不认为天主是在真正沉默,而是他认为期待天主的发言可以帮助他迈出向天主的“沉默”对话的第一步。在《约伯传》中,约伯和三位朋友的辩论中,约伯对天主有着极强的信任,然而天主持续的缺席,使得约伯感觉自己被天主抛弃,但是约伯却没有抛弃天主,反而更近地抓住天主,要求天主的答复,约伯拒绝缄默,需要天主确定他是清白的。[2]

      由此,可以说约伯在与天主的“沉默”对话中,使得约伯更加信赖天主,期盼天主来打破沉默,走出隐藏的状态。在《沉默》这本书中也可以汲取一些灵感,当在日本传教的神父面对残酷的教难时,传教士也在天主的“沉默”这一问题上徘徊。最触动人心的一句话是神父说道:“够了、够了。主啊,现在正是你应该打破沉默的时候了,已经不能沉默了。要证明你是义的,是善的,是爱的存在,要向地上的事物和人类明白显示你是庄严的,就非说话不可了。”[3]这里的传教士也在和天主的“沉默”对话,这对话和期待天主发言联系在一起,这对话中更展现出对天主信赖的加强。


     以上谈到有基督信仰的人是怎样看待天主的“沉默”,那么对于没有基督信仰的人又怎样来看这一问题呢?

 

      哲学家希▪伊狄若阿德说:“我如此强烈反对宇宙的宗教观念,究竟是什么缘故呢?首先是难于理解痛苦和邪恶。”[4]从中看出对于哲学家来说,通常对于基督教伦理是有好感的,但在痛苦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困惑,他不能够理解宗教的美善中怎么还会有痛苦存在?这也是一种对于天主的“沉默”问题的看法。

 

     《痛苦这个哑谜》书中谈到,当采访若干大学生为什么抗拒信仰基督的问题时,大多数的回应也是针对痛苦这个问题,说道:“我无法接受一位允许战争、纷争存在的天主,虽然基督徒帮忙祈祷了,但是我幼年的亲人仍死于病痛。”[5]从大学生们的回应中,可以看出,在不信仰基督的世界中,痛苦是一个失败,使其对于痛苦中的天主在哪里存有很大的困惑。

 

      在这里,天主真的沉默了吗?面对哲学家的“对于恶的困惑”和大学生们提出“关于天主允许恶存在”的问题,我想引用智慧文学课堂讲义来回答,“上主容许恶的存在,但恶不能够泛滥”[6]

 

     对于不信仰基督的世界来说,他们对于隐藏的天主的思考和怀疑,也正是向天主的“沉默”对话的开始。对此肋未斯的话可以佐证,他在《体味的悲伤》中说:“那时候,天主在哪里?这是最扰乱人心的征兆之一。当你幸福时,幸福地感觉不需要天主的时候;如果你转向他,赞美他,感谢他,你会受到张开的双臂的欢迎。但当你已经无可救药,别的协助已经绝望了的时候,你转向他,苦求他,你找到了什么?一扇对着你脸砰然关上的门,从里面发出捎上双层门闩的声音。之后一片沉默,你最好向右转而离去罢。”[7]这段话启发人们思考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下对于天主的感受,表达出一位似乎“沉默”的天主,更多的是转向寻求天主,与天主的“沉默”对话就开始了。

 

    来看《旧约》圣经,天主带领以色列子民出离埃及,以民在痛苦中,对天主“沉默”的抱怨也是常常出现的事情。难道天主真的“沉默”了吗?对此《申命纪》的经文写到:“的确,上主,你的天主祝福了你所做的一切,护卫你经过了这辽阔的旷野,这四十年来,上主你的天主常与你同在,使你什么也不缺少。”(申2:7)这段经文提到了临在的天主,显然天主的“沉默”并不是真正的沉默,可以说是,以色列子民断断续续的痛苦遭遇,但天主始终都不离不弃陪伴着他们走在路上,使得天主的“沉默”成为他们关注的主题。

     《智慧文学》中一段关于约伯的话也许能够打开新的角度,说道:“天主真正关心的,首先不是约伯的财产或者安全,而是试探的结果,因此直到上主在暴风雨中显现以前,上主一直保持沉默。”[8]这段话中将天主的沉默与试探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显然,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天主的“沉默”是设定在天主的安排和计划中,所以也可以说天主不是真正在沉默。

 

     《天主教教理》中关于认识天主和谈论天主的训导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些讯息。第37号提到:“人在历史的处境中,单以理智之光去认识天主,将会遇到很多困难。”[9]第40号表示:“由于我们对天主的认识有限,因此我们谈论天主的术语也很有限。我们只能从受造物,依照我们人性有限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去谈论天主。”[10]

进而第42号提到:“天主超越一切受造物,所以谈论天主时,我们的语言要不断地从一切限度、想象和缺陷中加以净化,免得混淆那不可言喻、不可了解、不可目睹、不可捉摸的天主。人类语言表达天主的奧迹,总是短了一截。”[11]

 

     对此,教理中的训导,引出谈论天主的“沉默”也因建立在天主超越一切受造物和人的有限性的基础之上,所以我采用了看似“沉默”的天主这一标题。因此与天主的“沉默”对话,是一个不断朝向天主的真实行动,天主教教理中关于对天主的渴求中提到:“对天主的渴求已经铭刻在人的心中,因为人是由天主和为天主而受造;而天主也不断地吸引人,只有在天主内,人才能找到他不断寻找的真理和幸福。”[12]关于人对天主的渴求这一点也体现出与天主的“沉默”对话是渴求天主的真切流露,天主不断地吸引人向他的一切对话。

--文章未完,下期继续

 

(编  辑: 金重生)

(编  审: 李树兴)

 


[1] 参戎利娜,智慧文学讲义,第31页

[2] 参戎利娜,智慧文学讲义,第38-41页

[3] 远藤周作,《沉默》第196--197页,2009年八月,南海出版社

[4] PHILIP YANCEY,沈载祺,《痛苦这个哑谜》,第五页,上海光启出版社

[5] 同上

[6] 参戎利娜,智慧文学讲义,第43页

[7] PHILIP YANCEY,沈载祺,《痛苦这个哑谜》前言,上海光启出版社

[8] 克利福德,祝帅,《智慧文学》第8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 《天主教教理》第18页

[10] 同上第19页

[11] 同上第19页

[12] 《天主教教理》第15页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