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首页>神学探讨>我与沈清松老师的交往
神学探讨
我与沈清松老师的交往

发布者:神哲学院1发生时间:2018-11-17 20:24

段春生 神父


        惊闻一代哲学大师——多伦多大学哲学系、东亚系教授沈清松于当地时间2018年11月13日在加拿大去世。沈教授是现代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被誉为现代世界最著名的100位哲学家之一。 
       

      沈清松,台湾云林人,1949年生,六十年代中期曾在华南总修院(香港圣神修院)做过修士,在其期间学习了拉丁语,为其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完了哲学之后,他到了辅仁大学去读书,并于1971年获得辅仁大学哲学学士,1975年哲学硕士,1977年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硕士,1980年哲学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研究所所长,巴黎大学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鲁汶大学Verbiest讲座教授,维也纳大学科学哲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心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2000年起任教于多伦多大学直至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现代哲学论衡》《儒家、道家和建构实在论》《解除世界的魔咒——科技对文化的冲击与展望》《跨文化哲学论》、《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等,中、英、法、德文学术论文百余篇。“氤氲对比,曲成万物;慷慨外推,保合太和”,这十六个字,可作为他哲学的精髓。
       

       2014年至2016年期间,我在辅仁大学圣博敏神学院教学,同时在辅大天主教学术研究院做博士后,曾和沈老师有几次相遇,关于我的研究进行过一次长谈。我们在联系时,他说自己的时间很忙,我们最多可以有半个小时的谈话,但那次谈话足足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甚至耽误了一会儿他的上课时间。他很认真地聆听了我那时正在做的学术研究课题,给予我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赠送给我一本他刚出版的《从利玛窦到海德格》。


       此后,我参加两次他做的主题报告的学术研讨会,均获益匪浅。会后,借机向他请教一些关于他的“外推”思想。对我一次比较大心理挑战是我应邀到台北圣母升天堂主持主日的弥撒,在弥撒之前,我意外地碰见了沈老师偕同夫人一起参加弥撒,原来他们是属于那个堂区的教友。他们一直都是很热心的教友,无论在何处都风雨无阻地参与主日弥撒。那天,我发现沈教授步履蹒跚,后来得知他的膝关节疼痛,致使他的一些活动也受到了影响,但他却依然坚持参与主日弥撒。
 

       那天沈教授和夫人就跪在圣堂中我的视线能达到的地方,热心地祈祷、参与弥撒。我在讲道时内心略略有些紧张。诚然,面对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讲道,岂有不紧张之理!那次是我和沈教授最后一次见面。之后,我于七月底就离开台湾到了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教学。
       

       我今天上午去北堂看罗国辉神父,罗神父刚好讲完了避静。罗神父很热情地带我参观了北堂,并仔细地给我讲解了这次重修后的玻璃油画。玻璃油画分布在教堂两边的窗户上,那一幅幅精美的玻璃油画有条不紊地呈现了从初期教会在罗马时期的发展到教会传入中国的历史事迹;这些教会历史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历史碑记得到完美地呈现,其中,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十字碑;蒙高维诺、方济各沙勿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德理格、利类思、樊国梁等传教士,一直到第一任宗座驻华大使刚恒毅总主教,以及1926年10月28日由教宗比约十一世在罗马祝圣的六位国籍主教,这样大规模的以集体人物的历史形象带动教会在中国时空中交错的延申,给人一种置身教堂,仿佛将历史与现世,过去和现在,圣经的人物故事和中国先祖奉教的故事都纳入到这一特定的空间,如此在特定情形下获得了时空中的相遇,而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明快格调整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基督徒在宁静地祈祷中通过瞬间的浏览玻璃油画顿生对天主神圣、感恩、敬畏,祈求等善情。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