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首页>神学探讨>生态环境濒危中的人性谈
神学探讨
生态环境濒危中的人性谈

发布者:神哲学院1发生时间:2015-12-16 14:43

生态环境濒危中的人性谈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李树兴副教授

前言

  教宗方济各曾多次公开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他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将自己凌驾于自然和地球之上,我认为人类已经走得太远。但感谢天主,我们已经开始听到有声音指出这一点。” 诚如教宗方济各所说的那样,现今世界生态环境之不良,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把自己变成自然的主宰和世界的立法者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自我膨胀,难以自救的灾民。

  上世纪80年代,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著名的基督教自由神学家莫尔特曼提出了“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生态神学观点,试图通过逐渐剥离人类作为宰制和管理自然的优越地位,将“人类中心论”的创造学说,逐渐引向“生物中心论”的自然神学中去。其论述重点“是将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指向这个常为神学所忽略的议题,即:人类究竟应该在生态自然环境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把地球作为自己主体之外的客体来认识并运作了,” 也即把自己当作是“地球的管理者”,还是把人与自然同作为上主的受造之物,同享荣耀,并相互间形成交互的、成全的关系,使人类对上主其他创造物有足够的关注与尊重。

  如此看来,“生物中心论”的自然神学观点似乎更能告诉、提醒人类摆正与其他受造物之间的关系。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即便是“人类中心论”的创造学说赋予了人类对地球的“管理权”,(参考,创 9:1-2)但是,并不意味着能据此人类可以对其他受造物肆意妄为,为所欲为。所谓“善管者赢天下”,因此,人的善与不善,才是引发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谓“善管者”,既泛指人们良好的管理方法,又直指管理者人性的趋善与否。“善管者”一定是良好的管理方法与善良的人性兼而有之。反之,人性的贪婪与败坏必产生不良的管理,因为人的本质必会限制和影响人的价值观、科技观与人生观。所以,地球生态环境之好坏,其关键在于人性的“善恶”。当人性的自私与贪婪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即便是“生物中心论”,又如何阻止得了人类对其它受造物的掠夺与宰杀。人性主张什么,实践什么,生态环境就发生什么,呈现什么。

  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并定义了爱的法则。“在我的整个圣山上,再没有谁作恶,也没有谁害人,因为大地充满了对上主的认识,犹如海洋满溢海水。”(依 11:9)“犲狼将与羔羊共处,虎豹将与小山羊同宿;牛犊和幼狮一同饲养,一个幼童即可带领它们。母牛和母熊将一起牧放,它们的幼雏将一同伏卧;狮子将与牛一样吃草。吃奶的婴儿将游戏于腹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幼将伸手探入毒蛇的窝穴。”(依 11:6-8)世界本该是充满着爱,但是,当人类在服从与悖逆之间选择了悖逆之后,罪恶便进入了世界。所以,基督宗教有“原罪论”,(创 3:1-24)而中国也有人性趋恶之说,如旬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从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危机来看,说人性恶,其贪婪、其败坏,导致了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自然法则的背道而驰,加剧了今天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就这一点而论,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实不为过。

一、自我膨胀,使人类置自然法则于不顾

  圣经告诉我们,天主用爱创造世界。第六天,当天主造好了各种生物以后,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模样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在地上爬行的各种爬虫。”(创 1: 26)可见,天主在创造世界万物之初,即赋予了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管理权。爱生和谐,那时,人与自然的一切都处于和谐共生的状态。上古之时,中华民族就懂得了“天人和一”,和谐共生的思想。人类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是完全能够认知大自然生育并抚育了人类,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世界各国文学作品中,多有将大自然称作是人类的母亲。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应用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开采、技术的支配、消费与利用等不甚有更大阻碍时,人类把自己地球生物的“管理者”这一身份抛到了九霄云外,最为典型的表现是人类的无限制的自我膨胀。

  从创世纪初被定义为地球的“管理者”,到人类自以为可以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成为“驾驭自然的主人”,做地球的“主宰者”而任意攫取自然资源,人性的趋恶,轻易的就把人类导向了任意宰割自然一切资源者。人性膨胀的一旦开始,无视自然法则的事情便同步发生,于是便有“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说。而对征服大自然的渴望,更是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必须是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才能共生的,其中任何一个生物链的遭到破坏,迟早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所谓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掌握了高科技的人类不顾一切的发展人类社会,而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平衡,形而上学地分割开来,那么,全球的生态危机,直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会震动到我们每一个人。而人类的自我膨胀,也必将连带起人类欲望无节制的扩张,从而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更一步的破坏。

二、 欲壑难填,人类向自然索取无度

  当人类从地球的“管理者”到地球的“主宰者”, 又把“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信奉为至理名言时,接踵而来的必是欲壑难填。我们知道,欲望与需要不同,欲望是无尽的贪婪,缺乏价值的合理性和社会的正当性。过去我们把欲望视为魔鬼加以制服,但是,现今在世俗社会中,不但不对欲望加以限制,更有将欲望合理化为人的本性,使人们沦为欲望的奴隶。加之人性的趋恶与败坏,人类向大自然无度的索取,漫无节制地开采,最终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生态环境陷于危机。诸如:森林大面积退减、化石燃料的竭尽、气候变化的异常、矿产资源的匮乏、野生动植物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而不少物种濒于灭绝、土地沙漠化加剧等等。在这种种“恶性”现象的背后,甚至还常常被赋予了某些漂亮的说词,动机却未必良好,使人们对“透支”两字趋之若鹜,从透支金钱到透支资源,奉陪着透支自己的健康生命。我们说善思激发良行,恶念导向消亡,人类种种饮鸩止渴的行为方式,其恶果已经显现。

三、以强凌弱,地区性掠夺加剧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

  生态问题历来是“整个地球”的问题,而不是地球的“个别区域”问题。由于人类至今还在崇尚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至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自然资源的掠夺,全然不考虑“全球”生态系统的安危,不顾“整体生态”状况,不肖于自然界的共同利益。发生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追求经济利润结果,进一步往深层次分析,其实质是人类的道德问题。教宗方济各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教宗在2013年6月5日的周三接见活动中指出:占支配地位的是缺乏伦理道德的经济和金融动力,因为今天发号施令的不是人,而是金钱。天主交给我们的是守护大地而非守护金钱的使命,然而我们众人却去侍奉出自“丢弃文化”的利润和消费。教宗接着说:“人的生命,人本身已不再被当作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的首要价值,穷人或残疾人,如那些还没有用的将出生的胎儿,或不再有用的老年人,他们的情况更是如此。” 因为人性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人可以对无用的东西随意丢弃,包括没有用的胎儿、婴儿和老人,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比比皆是,人们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对此,教宗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人类的道德问题。 由此说明,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的危机。

  生命中,当超越现实理想和终极关怀不再是我们追求人生的目标时,物欲即会上升成为社会的主宰。拼命挣钱,及时消费与享乐,便成了许多人的最高目标。从贪婪,到“榨取”,倚强凌弱,地区性掠夺,最终引发全球的生态危机,所以,人性问题不解决,何以解决生态问题。

结束语:

  教宗方济各在致函圣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主席图尔克森(Peter Turkson)枢机和圣座促进基督徒合一委员会主席科赫(Kurt Koch)枢机, 钦定每年9月1日全世界要为受造界祈祷时表示,每位基督徒都蒙召不折不扣地进行“生态皈依”,活出守护天主创造工程的圣召是基督徒生命的基本要素。

  现代生态学研究证明,大自然是一个自我生成、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人与其他存在物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成员,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必须有一个“共生”意识。从人类的行为,及其发展至今的生态环境危机,今天我们再谈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共生”关系已经不难理解。为此,我们要积极回应“活出守护天主创造工程”这一圣召,从身心两方面出发,返朴归真,以纯朴的心态和状态面对我们的生活。 

  所以,教宗方济各在《愿您受赞颂》通谕中强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是一个与环境有关的问题,而且也包含将整体生态作为公义的新范例,视“关心大自然,为穷人伸张正义,尽社会及内心喜乐和平安彼此不可分离”。

  毫无疑问,要保持这样一种状态,需要我们充分认知人类与地球其他生物的共存关系,常怀一颗仁慈之心,敬畏之情,活出像天主一般慈爱,像天主圣父一样成全的最高圣召,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