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首页>神学探讨>论“意象”文化思维在修院培育中的意义
神学探讨
论“意象”文化思维在修院培育中的意义

发布者:神哲学院发生时间:2014-09-04 18:59

作者: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李树兴

 

前 言  

        当今世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各个层面不断地拓展、深化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介入中国并给予中国文化注入新生机的同时,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加,东西方文化互补与渗透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一大特征,而宗教方面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有所准备和行动。

而“意象”文化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如果我们希望更进一步地做好福音的传播工作,就应该顾及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对多方面一些了解与学习,特别是在对修生的培育中开展这方面内容。

 

关键词:

意象  中国诗画  文化思维  中西方差异  天学诗   融入       

 

 

     “意象”文化思维,即:通过象征性意义,暗示实物世界,由意表象,以象传意,意象融合,结为一体。这种表达形式在中国诗词与中国绘画中表现得尤为凸出,诸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人喻作自然,把自然拟作人,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并通过精神、心理、情感上的综合感受,把自然实象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如果从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上来考量,这是一种亲和性文化。而西方画则不同,“西方美术理论中,根据绘画反映自然真实与否这一角度,将造型艺术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也在认识论的角度上把绘画分为再现和表现……画家基本上都是借助于扎实的写实基本功去求表现对象。”追求的是一种实象表现,与中国画的以意表象,天地人融为一体的表现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抽象画也强调艺术家主观情感对客观事物的发挥,但与中国学者意象标准是有差异的)。

       中国的这种亲和性文化现象,在其它方面也常有体现,比如在伦理方面,“就我国人文方面说……不论是儒家,或是道家,或是墨家,都是走的这条路线;冶天道人道于一炉,合敬天做人在一起,他们不分开讨论‘天'与‘人'的问题,而是两者相提并论,以天道警惕人道,以人道彰显天道。”台湾成世光主教也说:“中国人习惯的伦理是以道德为中心,而教会传授的伦理是以法律为中心。”由此可见,即使在伦理方面,中国人也与西方不一样,这是东西方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差异。中国人这种“天人合一”的亲和性文化现象,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正是这一点,往往成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一大障碍。

          今天,我们所以要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是因为这些认识上的差异性往往会投射在我们的言行中,影响我们对许多事物的审视和理解。作为教会人士,特别是信仰一个被称之为外来宗教的人来说,通过主动了解、掌握和分析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讲经说道,解难释疑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关注这些充斥在生活方方面面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潜意识中的不同观点,以恰当的语句、方式来表达、解释、分析一些观点和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基督宗教信仰被更多的人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有利于教会在本土上的不断发展,所以,修生有必要在这方面有所掌握。

一、从诗词入手欣赏“意象”文化,学会适宜的解释与表达方法

         如何做比较适合?本文认为,从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学开始,特别是中国诗词曲赋中的诗词。因为中国古诗词属于以意表形的文化之一,所以,从对古诗词的学习与欣赏开始比较适宜。一则,古诗词有一定的普及基础,方便我们的开展;再则,基于大多数人对诗词的接受与理解,有助于我们在欣赏的同时,逐渐学会应用,最后在传教工作中去发挥。

         关于诗词,晚唐诗人,论诗家司空图有:“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之说,此话非常清晰地道明了意象使用手法在诗词中能够得到画龙点睛作用;李维贞也说:“意象风神,立于言前,而浮于言外,是宁尽法乎?”可见,诗词中的意象使用,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首诗词的神韵所在;胡应麟在评论诗词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古诗之妙,专术意象。”此外,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拟人化;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青山多妩媚等等语句,都包含着诸多的象征意义。可见,在中国古诗词中,几乎是无意无象不成诗。所以,从对古诗词的欣赏入手,是我们了解“意象”文化比较好的切入点。

        另外,从对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角度来说,古诗词也是最能表达中国人心声的,能在人的心灵上产生很大的共鸣。所以,学习欣赏古诗词,无论其是悲欢离愁的抒情诗词,还是慷慨激扬的爱国诗词,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凝聚着神洲的灵魂,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其意境之高深,传意之精妙,更能激发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自己的民族而奋斗。所以,我们在修院学习宗教、圣经、神哲学和灵修的同时,鼓励修生吟诵诗词、欣赏诗词,甚或创作诗词。常此以往,耳濡目染,不但可使修生平添几份儒雅气质,激发他们民族感情,更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中国意象文化的特征。这样,在必要的时候,修生就会懂得如何恰如其分的表达与解释天主教的文化理念,如何顾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对基督宗教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此这般,能够把我们的传教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天”的理解;我们在阐述中国人“敬天”一词含义时,如何理解、引申得更恰当,相信为我们教义的宣传是有益的。

二、诗意的象征性,更能抒发基督宗教的情感

        最典型的例子莫数清初名画家、诗人、中国耶稣会土吴渔山神父所作的“天学诗”了。吴渔山(1632—1718)名历,江苏常熟人,以文学见称。在明末清初,天主教又别称“天学”,当时,随着天主教的传入,以及一些儒家士大夫们的入教,以诗论道常常有之。中国古诗词原本表达形式就丰富多彩,那充满优美、激昂的诗句常常唤起民族的自尊与自豪,使人深沉饱满而自信;那简洁凝练的诗句,深刻剔透的表达,寓意深刻,情感丰富;诗词韵律洒脱奔腾,诗词语句清逸秀丽,都充满了别具一格的大气与优雅、超凡与脱俗,所以,那时天主教中的文人,喜欢以诗论道也就不足为怪了。他们常常以简洁的言词,富有韵律的诗句,把信仰的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很受人们的喜爱,以致于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文学形式,描写天主教内容,或是反映天主教文化内容的“天学诗”。如吴渔山神父的:“青枝歌凯乐,昂首渡沧洲。臂备小天下,手携大九州。闻声山鼓舞,吹气水溶流。幸托如饴母,藏身达味楼。”“青枝二句当借《圣经.旧约》故事,说鸽子衔着翠绿的橄榄枝,来到诺亚方舟,报告洪水退去的消息。喻传教士不远万里,越山航海,前来东方传教。”这是一首很典型的用圣经故事作比喻的诗词,几个简单恰当的用词,便使整首诗的含义跃然纸上了。另一首诗:“紫微之垣下毕星,沐日浴月过沧溟。泰西景教传天语,身是飞梁接天庭。”诗中以“景教”指天主教,以“天语”喻《圣经》和神的启示。这些充满象征意义的诗句,如“天语”,似乎能让大多数中国人理解圣经是怎样一本书。由此可见,这些佳作不但是我们今天学习中国文化如何用以表达天主教的一些内容,传递天主的信息,也为今天我们如何增进教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研究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天主教信仰的教义,并在传播信仰过程中知道如何恰当的顾全中国文化意识,探索教会参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提高教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提供了很大的一笔财富。同时,也为我们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拓展、运用好中国文化的丰富表达形式和方法,来做好我们福音宣传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所以,作为教会未来的司铎,福音的传播者,我们的修生有必要了解一些“意象”性文化思维。

    三、掌握中国文化思维,有益于天主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中国宗教史上一个颇使西方人感到困惑的事实,是一个中国人在其一生中能够始而是儒家信徒,继而是佛教徒,终而是道教徒,或者干脆同时三者。”也许是认为多一个神的保佑总是更好些,所以从寺庙一直拜到教堂,或许他们心里还是不放心。殊不知,我们天主教每一位教友都有自己的护守天神时刻陪伴着。因此我想,如果他们知道我们这一点,他们的心里是否会更安心些呢!所以,是否可以说,受文化的影响,这里有一个潜在的心理需求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究。但是,面对林林总总的现象,如何利用我们信仰上的优势来做好传教工作,我们是否也应该通过文化上的差异性,来思考或拓展我们的传教手段与途径,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的礼仪之争,百年禁教,其主要原因也是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所导致的,所以,我们不能漠视不同的文化思维对信仰的影响,因为文化思维的不同,的确对信仰及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认识到天主教会的发展,其对各国文化融入的重要性,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提出了教会本位化,并指出,“各民族固有化中所有优良的传统,教会都予以尊重,并加以赞扬和公教化。”可见,外来宗教的文化融入是何等重要。不同的文化与习俗,对我们传教工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关键是我们怎么知透、识透,掌握透彻产生这些影响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我们的修士,要从中学会怎样做到既不违背教会礼仪,又合乎国人文化与心理的传教方法。

       今天,当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和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时候,宗教及宗教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更要加强本地化建设。天主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这是一个很大的标题性问题,却也是我们在传教过程中的一个无所不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会人士作进一步探讨索与研究。既要做好对中国文化的融入,也要做好教会自身的拓展。要做一些有益的挖掘工作,要有新的阐述,如此,才能够真正推进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神学的研究和发展。而对修生在这方面的培育,则应当从现在就开始。

 

 

 

 

注释:

 参阅,百度空间:《中西方绘画文化的差异》。

 张春申:《中国教会的本位化神学》。

 成世光主教:《天人之际》。

 司空图《诗品·缜密》

 李维贞《来使君诗序》

 胡应麟:《诗薮》

 吴渔山:《感泳教会真理》第九首

 章文钦吴渔山天学诗研究

 章文钦吴渔山天学诗研究

 阮炜:《中国宗教的包容性》。

 天主教在线网:天主教会在中国的简史

点击数: